中立关系降级后,立陶宛经济遭受严重打击,四年前为何要那么做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0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56

立陶宛与中国的这场外交风波,要从2021年夏天说起。当时这个位于波罗的海沿岸、人口不足300万的小国做出一个大胆决定:允许台湾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台湾代表处。这个命名方式直接使用台湾而非惯用的台北,立即触动了中国政府的敏感神经。

立陶宛政府为何要铤而走险?表面看是为了讨好美国。时任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等人认为,在美国推行印太战略、打压华为等中国企业的背景下,此举能换取美国支持。但更深层的原因,是立陶宛想借此提升在北约和欧盟内部的话语权。

然而事态发展远超预期。代表处11月18日挂牌后,中国政府11月21日就宣布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。中国驻立大使馆人员撤离,立陶宛驻华大使也被召回。这场外交地震的余波持续至今。

立陶宛的如意算盘很快落空。虽然提供了6亿美元出口信贷,但美国并未如预期般接盘。更糟的是,中国随即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反制措施:先是海关对立陶宛货物设置障碍,2022年初直接禁止立陶宛牛肉进口。这对该国农业造成毁灭性打击——8万多农户的生计受到影响,相关从业人员高达40万。

连锁反应接踵而至。德国大陆集团轮胎厂、海拉汽车照明厂等外资企业纷纷撤离,导致当地就业市场急剧恶化。2022年,立陶宛对华出口从2亿欧元暴跌至近乎归零,GDP增速因此损失0.1

发布于:天津市